照顧者想移民(二)長者情緒篇


家人離開,對長者來說是一次重大分離。長者面對移民的分離,不單是純粹與家人分隔兩地,更是帶走了一連串的生活習慣、情感連繫,或是身份角色。例如爺爺嫲嫲可能失去「湊孫」的精神寄托,生活將變得空洞和缺少動力。

離開前,可以如何準備,協助長者適應新日程?又有甚麼方法,可以及早觀察他們的情緒轉變? 

立即觀賞 照顧者想移民 系列短片:長者情緒篇

協助長者適應新生活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臨床心理學家及項目經理(臨床)郭韡韡指,普遍長者非常重視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貢獻,所以當家人考慮移民,思考如何助長者適應新生活時,應顧及他們的角色轉變。 

  • 遇到不同的問題、處境,都可以致電回港,尋求他們的意見 
  • 不時就生活細節「求救」,例如請教烹調一些菜式 
  • 讓長者覺得自己可以參與你們移民後的生活 
  • 坦承分享自己的情況或憂慮,有商有量,避免長輩胡亂猜想而衍生負面想法或擔心 
  • 長者會失去的可能是平日買餸煮飯的角色;每日「湊孫」的寄托;或是假期週末無法再一家人飲茶聚會 
  • 可以先安排長者在空出的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Q:長者的適應期一般有多長?  

A:每位長者都是獨特的,所以沒有所謂的一般適應期。只要長者或家人浮現身心狀況,或者影響了生活,便可以尋求協助,待專業人士判斷。 

Q:是否需要每日打電話回港? 

A:每個家庭的相處各有不同,最重要是用大家舒服的方式去相處,而不是因為到外國就要更緊密連繫。當然,大家應花多一份心思,留意移民後的轉變。 

郭韡韡強調,每位長者都是獨特的,有些人會茶飯不思、有人可能情緒起伏較大,各自的反應和需要都不同。他們需要適應的時間,或許比你想像中長。過程中,我們可以多加關心,並細心留意是否有出現異常。 

  1. 性格出現劇變 
  • 留意長者情緒起伏和表達,跟平時是否相差太遠,例如:平日多言變得沉默寡言 
  1. 生活習慣改變 
  • 長者的情緒變化,未必會宣之於口,可能會以行為表達,例如:飲食及胃口改變;坐立不安;作息時間轉變,會否無法入睡、失眠,或睡得較多;可能會投訴疼痛及不舒服 

若出現以上情況,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幫助。郭韡韡說,大多數長者不習慣求助,所以可以而他們的身體或健康狀況作切入,例如:「你胃口差了,不如⋯⋯」、「你睡眠質素差了,不如⋯⋯」,然後帶長者尋求普通科醫生或社工協助。 

  1. 長者地區中心  
  • 社會福利署轄下的長者地區中心遍布各區,服務60歲或以上長者、護老者及社區人士。中心免費舉辦不同活動,亦有社工提供服務諮詢及轉介。   
  •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六,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個別中心開放時間或略有不同) 
  • 網址:
  1. 「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
  • 計劃現於全港十二區推展,並將於2022年擴展到十八區,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及本地十四間營辦長者服務及精神健康服務的非政府機構,協助改善晚年抑鬱的社會問題。 

由計劃到實行,移民是一個漫長過程,照顧者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不要落單,有需要就尋求同伴及不同團體的協助。 

☞繼續瀏覽 照顧者想移民 照顧錦囊:

照顧上疑問?不如搵我哋 656聊天機械人 幫手

* 從零開始導航:就3大病類幫你搵照顧資訊、資源

* 真人對話支援如有進一步需要:直接輸入「真人對話」 / 「Livechat」,由656專人或社工跟進


這項資訊有助你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