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書房|當男人做照顧者


梁麗清博士的《誰可相依 香港照顧政策的再思》,從兩性角度看香港的照顧者,有趣是第三章描述男性照顧者如何「自圓其說」。

政府統計數字:全職男性家庭照顧者由1991年2,900人,增加到2016年19,000人。梁麗清的研究團隊電話訪問了約五百名市民,再深入訪談了二十位男性照顧者。

電話訪問的結果很有香港人特色:男人應該為照顧家人放棄全職工作嗎?大部份都答唔應該,女人應該嗎?——竟然也是大部份反對。「反映香港是一個以工作為中心的社會,較多人關注如何保住一份有薪工作,賺取更金錢。」梁麗清寫道。

當男人真的為了照顧家人,放棄工作,梁麗清那二十位被訪者有三種策略去理解,以及適應這全職照顧者的身份,包括:

1.否認照顧者的身份

一些男性照顧者堅持傳統性別分工,男主外女主內,例如一位因為工傷要留家照顧孩子;一位因為太太生病,要領綜援照顧兩位過度活躍症的兒子,都感心理壓力很大:「好似好淒涼,前路好茫茫。」

2.技術化照顧者的工作

另一些男性照顧者,則把家務和照顧界定為「工作」,相信需要體力,男性更勝任。例如有兒子辭職照顧八十歲外母,就形容自己像男護士:「她病了,起不來了,對女性來講可能就是抱不動……醫院裡的護士,很多管那些病人拉屎啊,很多都是男護士。這並不是女人的專利。」

3.採用理所當然的策略

部份男性照顧者本身並不是工作至上,反而覺得理所當然要照顧父母,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孝道。有些本身也退休了,更加覺得有責任照顧父母和太太。

男性要當全職照顧者

男性要當全職照顧者,想法和感受都比女士更複雜。其中第二類是大銀較常遇到的,希望得到知識、學到技巧去照顧,乍看似乎較為task-oriented注重「任務」,相對女性較少留意被照顧者的情緒和感受,但其實揭開「技術化」的表面,內裡是難以面對老病死的傷感。當被照顧者離世,男性照顧者的哀傷,可能比女性更加縈迴不止。

梁麗清指出男性照顧者無論用什麼方法接受照顧作為全職工作,與家人的關係都有明顯改善,並且個人氣質也變得溫柔關顧。如果香港社會政策和公司文化可以更重視照顧者工作,相信更多男性會願意兼顧家庭和就業。

陳曉蕾
香港記者,大銀總監,報導《剩食》、《香港好走》等均獲多項書獎。

這篇文章對你有幾大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