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與安老|「洋娃娃」照顧長者心靈?


什麼是「洋娃娃治療」?

洋娃娃治療也是非藥物治療之一,自1990年代開始在世界各地採用。一般人或許以為洋娃娃治療,是給長者玩洋娃娃(或者仿真動物),事實上不少研究發現洋娃娃治療可以滿足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與人聯繫、依附、養育和愛的需要,重新賦予生活意義。

是否每位長者也適合採用?

即使洋娃娃治療對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有一定的好處,但並非所有人也適合,必須由專業醫護人員先作評估。職業治療師或護士必須了解長者的背景、性格及喜好,譬如長者是否有照顧孩童的經驗,及曾否有與孩童相關的創傷經歷,亦要觀察長者是否對洋娃娃有關愛的表現,包括親吻洋娃娃、投入於照顧洋娃娃、與洋娃娃對話等,才決定是否適合採用。一般而言,中度或嚴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通常很適合洋娃娃治療。

在使用洋娃娃治療之前,除了要取得家人的同意並確保家人和職員了解療法的目的,若要令長者在照顧洋娃娃得到聯繫及養育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尊嚴,同工更加需要保持專業態度和配合,才能事半功倍;包括要以長者的角度看待洋娃娃,應視之為長者的嬰兒而不是假的公仔,亦要欣賞及感謝長者悉心的照料,也要令其他同住長者明白,而不會造成取笑、威脅的機會。

參考圖來自Freepik.com

重拾照顧者角色 找到心靈寄託

由於中度或嚴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輩在認知上較易混淆,他們認為抱在手上的仿真洋娃娃是真的嬰兒。故此透過照顧「洋娃娃」的生活起居,彷彿讓長者回到昔日打理家務、照顧小孩的記憶中,心靈找到寄託。

吳婆婆患有中度認知障礙症,平日對治療活動有時欠缺耐性及容易分心。於是,職業治療師嘗試讓她一邊抱著小孩(洋娃娃),一邊做認知訓練。發現吳婆婆嘴角帶笑、眼神專注,全心全意地投入照顧者的角色。當吳婆婆對著洋娃娃時,顯得很用心及有耐心地教導小孩認識錢幣。還記得一次,吳婆婆誤以為洋娃娃是職業治療師的孩子,推銷自己可以幫忙照顧小孩,收取每小時一百元薪金,令治療師哭笑不得。

參考圖來自Freepik.com

李婆婆是另一位患有中晚期認知障礙症的長者,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使她不容易找到可傾談的對象,深感擔憂。有一次,職業治療師嘗試把小孩輕放在李婆婆大腿上,她便徐徐地哼出兒歌。李婆婆雖未曾擁有育兒經驗,但自身也十分喜愛小孩,雙腿也開始一上一下地移動,模仿著搖搖板來逗小朋友開心。透過洋娃娃治療,我們可以引導長者操作餵奶瓶、包尿布、唱兒歌等,讓長輩多些肢體活動,同時安撫長者情緒、轉移問題行為,也讓照顧者、家屬更感輕鬆。

我們相信,只要理解認知障礙症長者的成長背景,找出每位長者對不同物品或行為的關係,如種菜、養寵物、照顧洋娃娃等,再來護理長者,效果一定更勝服用藥物。

閱讀更多:https://bit.ly/3sUp79n

撰文: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註冊職業治療師 黃智恆女士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除了為長者提供一站式的安老照顧服務外,我們希望藉由藝術找回長者的生命價值,用創意解放心靈枷鎖,活出信望愛的晚年生活。

這篇文章對你有幾大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