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他的時候,他心裡有一個十分在乎的她,那時他家徒四壁,經常愁容滿臉。座椅上就是那個令大叔十分在乎的人———— 一位98歲正處於認知障礙症後期,大叔的媽媽。
媽媽已不能行動,整天臥床,日常生活需要他照顧,包括餵食。大叔剛退休,外觀不修偏幅,有點害羞,說話時不敢看人,但每次傾談,內容都圍繞媽媽,對媽媽的細微變化都暸如指掌;例如我們認為媽媽經常合上眼,不能溝通,大叔卻指出了反應的分別和媽媽想表達的意思。
有天媽媽臀部反覆出現壓瘡及尿道炎,原來兒子認為晚間轉動母親會騷擾她睡眠,後來我們解釋下,兒子加多轉動次數,並建議了氣墊床、轉用晚間吸濕力較強的尿片、開動冷氣等,加上營養師建議服用蛋白粉,臀部壓瘡開始稍有改善,可是幾天後媽媽卻出現不願進食。這天探訪,大叔正嘗試餵媽媽進食,一邊餵一邊在媽媽耳邊呢喃:「媽,食啦,食咗身體先會好,你唔食都唔知點幫你。」大叔拿著匙羮等待時,敍述母親如何發病到今天,原來一直由妹妹照料,但妹妹上年離世了,照顧的工作就由剛退休的大叔接手。大叔表示從未照顧過人,當時真的不知從何入手,但認為母親在孩童時都是邊學邊做,湊大他倆,他希望自己有能力都繼續照顧母親,直至等到政府護養院為止;早前醫生曾建議婆婆插喉,問大叔為何拒絕?大叔描述當年媽媽看電視,曾表示寧願餓死也不會插喉,雖然每餐要用上兩小時餵食,但只要能讓媽媽舒服些,他會繼續嘗試。之後,營養師評估及指導了合適的食物質材,兒子用僅餘的錢買了很多不同款食物,我們則請中心特別製作糊餐(那年代方便軟餐還未出產),但媽媽都不肯吃。過了一天,兒子想了一個方法,混合了適當質材和媽媽以前喜歡的味道,結果當匙羹輕輕放到咀邊,媽媽竟然開口了吃了一口,合上又再張口,這時,大叔在二撇鬚下露出了一個真摰的笑容。
照顧者和被照顧的家屬關係很微妙,身為旁人很不合適簡單去斷定誰人適合照顧,誰不合適;工作上遇過不少男性照顧者,一直默默地照顧父母親或另一半,他們的纖細和貼心,不比女性差,但可能表達方法和解決問題模式就與普遍女性有所不同。
或者,我們就不應以一個固有模式套在各樣的人和事、角色以及照顧方案;我們可以陪著照顧者一起經歷、指導知識、再創造新的照顧方案,不可以用一套框架解決所有照顧問題。而不論是大叔或是小姐,只要有一顆照顧的意願,也會變得溫柔,而這份柔軟的心都十分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分擔~
撰文:聖雅各福群會 賽馬會「友里蹤跡」社區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