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變老,一直存在很奇怪的雙重標準。
一方面傳媒不斷報導上年紀人士:嘩,幾十歲人點點點,彷彿假設六十五歲後都會退化如幼兒,做到什麼都要拍掌叫好。
可是,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是建築師Frank Lloyd Wright八十歲時設計的;日本舞蹈大師大野一雄來香港演出時八十八歲,一個人的張力佔滿整個舞台;再看看一眾國際政治領袖——誰會因為年近八十的美國總統拜登懂得用電腦感到驚訝?
這本書來自野心無限大的英國「人生學校」出版計劃,系列書籍還包括孤獨、多元、情緒、運動大自然。《關於變老這件事》的英文書名How to Age更加權威,作者Anne Karpf是專欄作家,全書以社會流行文化角度分析現代人對年老的迷思。
書中指出人們似乎都認識兩類長者:一種是身邊認識的,明白對方有不同性格和文化;但另一種是所有不認識的老人,全部都可以用「一個人彎腰拿拐杖」的標籤代表。
「人類不會都突然一躍成為一模一樣的老人,從前所有生活痕跡都被一筆勾銷。」作者一語中的:「一位來自倫敦的七十二歲中產健康白人男性,與一同住在倫敦的三十二歲中產健康白人男性有更多共同點,而不是與一位七十二歲營養不良、育有八名子女、需要照顧孫兒的厄瓜多黑人女性更為相像。」
作者反覆地強調:每個人都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生命歷程,從中看到未來的自己,變老不可怕。
可是,變老不可怕,可怕的是疾病。
每一位照顧者,都大約知道被照顧的飲食喜好,然而一旦成為病人,就需要跟從該疾病的「病人飲食指南」;平時沒胃口可以減少飯量,病了卻一定要吃,不然「無法打仗」。
安老與醫護機構亦不會不知道每位長者都有其背景,然而落到院舍和醫院,全部都要一樣時間吃喝,同一時間上床,如果睡不著半夜起身,就有機會被綁起來。「以人為本」與「有效管理」之間,平衡總是偏向後者。
老的可怕,更多是因為「老病」後的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