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中風女辭工照顧感壓力與無力 跨專業支援重拾生活質素(二)


參與中風復康計劃 獲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社工跨專業團隊支援


在朋友介紹下,她認識到聖雅各福群會中風復康計劃,並在醫務社工轉介下參與計劃。計劃有由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及社工等組成的跨專業團隊,提供復康訓練、輔導、情緒支援、家居環境評估等服務。計劃物理治療師劉嘉祈提到,陳婆婆最初做評估,只有坐立30秒的能力,其患側髖關節因肌肉流失,常有不適的感覺,時常會叫痛,窒礙了旁人去扶抱,「Happy都係好擔心,好驚令媽媽有痛楚,所以喺屋企無做扶抱。」



參與計劃首個月,在治療師協助下,兩母女開始分辦到不適及痛楚的分別,Happy學會獨自扶抱及轉移,陳婆婆亦能夠自行在床上坐起。Happy直言掌握到技巧後,不再擔心自己無能力照顧媽媽,「得咗之後,我即刻帶佢出街。」計劃經理張潔瑩指,最初未掌握到扶抱及位置轉移技巧,令Happy跟媽媽在生活上、照顧上有局限,當Happy能夠做到這件事,能帶媽媽重新走入社區,不需要再困在屋內,他們的生活質素及心情也隨之好轉。

陳婆婆參與計劃第二個月開始學站立,其後一個月學行路,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及訓練,她現時已可以用四腳叉、在旁人輔助下步行。她亦已回復一定自理能力,譬如能夠利用取物夾將鞋襪夾到床邊,再自行著鞋、著襪,閒時還會寫寫書法。復康大有進展,但過程中亦非一帆風順。陳婆婆說,最初做復康運動以為做得愈多愈好,但她的身體感覺在中風後變得遲緩,有時未能即時感覺到身體的疲累,試過因為過度運動而癱坐在洗手間,「𠵱家我會問清楚啲治療師,可以做得幾多次,唔好搏命做。」

Happy就提到,媽媽能夠用四腳叉步行後,不時會想自行去拿物品、去廁所,也試過因而跌倒,「跌倒影響佢心理,都影響我心理,我沖涼聽到有少少聲,就有陰影囉有時。」她續說,在復康期間跟媽媽也常有分歧,「佢個方向就係佢好勤力做、佢好願意做,但係最初就係做得太多,同埋做個姿勢唔啱,成日來來回回係呢啲位到有爭拗。」


遇上問題,計劃的社工及治療師也會與兩母女傾談,既安撫情緒,也提供意見。例如復康姿勢的問題,劉嘉祈說,通常會先看患者的動作,再建議照顧者怎樣協助,同時也會解釋患者的能力限制,「我哋教佢嘅家居運動,當然係佢做唔到,所以先訓練,有陣時我哋都平衡返Happy嘅心態,叫佢唔使一定要100%先收貨,可能80分其實都收得貨。」劉嘉祈續說,未曾中風的人確實難以完全明白中風人士的實際狀況,提醒照顧者也需要學習及體諒中風人士。


陳婆婆重拾一定活動及自理能力,Happy去年4月已開始重返職場,做兼職活動班導師,她坦言是考慮到經常留在家中,與媽媽常有磨擦,想為彼此留些空間,「你個人一抽離咗個下,你就會有啲時間,諗點可以好啲、或者點樣大家關係好啲。」她又提到,近來剛去一趟旅行,期間才有空間去細想旁人給予過的意見,「係照顧上你無時間靜落嚟去諗,我𠵱家先發覺,前排去旅行抖抖,你真係離開靜落嚟去諗返。」

「照顧者都要鬆一鬆口氣,咁先至再有一個能量或者能力,佢哋先至可以再去前行呢個路程。」張潔瑩說,想復康的路行得好,被照顧者及照顧者都佔重要角色,相輔相成,所以計劃不止著眼於中風人士,也照顧照顧者,「我哋都係想幫到佢哋兩者都可以盡量,貼近返佢哋以前嘅一啲嘅生活模式。」

要完全獨立自主生活,陳婆婆仍然有一段距離,在過去一年多的復康路上,母女間雖有吵鬧,但兩人也開始找到共識,「安全穩陣陣」是陳婆婆寫書法時經常會寫的字,既是Happy跟計劃團隊時常提醒她的事,也是陳婆婆現時對自己復康路的期許。

了解中風復康計劃

中風復康計劃為中風人士提供及時和個別復康訓練,加強他們獨立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及支援他們及其照顧者的心理需要。

電話:3974 4624
電郵:[email protected]

  • 資料來源:聖雅各福群會 中風復康計劃  及 HK01報道

這個故事能令你從中得到鼓勵或啟發嗎?